五年過去,中國房地產危機仍未見盡頭
中國曾經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中國恒大於2009年在香港上市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正一片火熱。當時市場對這家公司的熱情之高,以至於每有一個幸運的人成功買到至少一股,就有46人排除在外。
時過境遷。
如今已經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興衰象征的中國恒大周一從香港交易所退市。四年前,該公司首次預警財務困境,並在兩年前尋求破產保護。
背負3000億美元債務的恒大倒下折射出中國房地產行業緩慢而痛苦的崩潰過程。政府政策避免了市場突然崩潰,卻帶來了漫長的衰退周期。
這次房地產低迷雖未帶來像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遭受的那種毀滅性沖擊,但其陰影已籠罩中國經濟長達五年之久,且至今未見盡頭。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上月新房價格創下九個月來最快跌幅,二手房價格也持續下滑。
隨著行業持續低迷,政府已出手幹預,對部分負債房地產公司予以扶持,以防整個行業全面崩潰。作為中國最大的開發商之一,萬科已多次依賴其最大股東——國有企業深圳地鐵——的借款來應對其3658.7億元債務帶來的償付義務。今年,深圳地鐵透過九筆借款向萬科提供了243億元人民幣。萬科周五報告稱,1月至6月上半年虧損119.47億元,同比增加了21%。
北京在2020年出台規定遏制開發商過度借貸,由此引發了一場螺旋式的下行趨勢,將許多房地產企業推到破產邊緣。但政府並未進行全行業紓困,而是采取了放寬購房限制和鼓勵銀行加大放貸力度等措施。
哈佛肯尼迪學院高級研究員安德魯·科利爾表示,其結果是“痛苦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這與2015年前後中國上一輪房地產嚴重低迷時期采取的措施截然不同。當時北京耗資數千億美元,通過現金補償方式鼓勵中小城市居民換購新房。雖然該政策重振了市場,但也引發了由開發商過度負債推動的新一輪建設熱潮。
科利爾指出,中國“對於向房地產市場投入更多資金填補窟窿非常謹慎”,並補充說,“中央政府根本不會去救地產業。”
雖然部分大型開發商仍在嘗試債務重組,眾多較小的開發商已經倒閉。此次低迷更重創了房地產繁榮周期中衍生的各類行業,包括建築、房地產銷售和景觀設計,無數企業與工作崗位遭受沖擊。
本月,香港高等法院下令中型房地產開發商華南城控股清盤,此前一名法官裁定該公司在其重組計劃上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房地產市場持續下滑正值中國經濟的脆弱時刻。貿易戰限制了中國發動其出口引擎的能力,而消費者支出依然疲軟。政府雖然向半導體、機器人和其他科技領域投入資金,但這些投資難以迅速填補房地產萎縮留下的缺口。
房地產行業的重要性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在其鼎盛時期,該行業約占中國經濟總量的30%。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著地方政府財政,眾多中國家庭也將積蓄投入房地產,視其為最穩妥的投資選擇。
近期數據令人憂心:盡管新開工項目大幅放緩,庫存不減反增。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5年前七個月,全國新開工住房面積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20%。據上海市政府背景的財經媒體和研究集團第一財經稱,目前商品房待售面積是歷史平均值的兩倍有余。
今年2月,35歲的維多利亞·於(音)將她與丈夫在中國中部工業城市合肥共同擁有的一套公寓掛牌出售。三年前,他們以約234萬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套房子,並另外花費了56萬元進行裝修和購置家具。他們將這套帶全套家具的房產以接近其最初購買價的價格掛牌。
數十名房地產經紀人和潛在買家表示了興趣,但所有報價都比她的要價至少低15%。當買家提出極低的報價時,她非常憤怒。
“我就覺得怎麼會這個樣子了,有這麼差勁,”她說。
於女士在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做銷售,她最終撤下房源,決定繼續住在這套公寓裡,因為她無法接受超過70萬元的損失。她說,她的錯誤在於相信買房是一項穩健的投資。
房屋中介建議她現在接受較小的損失,因為“以後會更難賣出去”。於女士也認為,合肥這樣的二線城市不像北京或上海那樣是政治和經濟中心,房價永遠不會回升到過去的峰值。
本月,高盛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7月的銷售數據顯示,房地產市場復蘇的一點跡象僅限於一線城市。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時過境遷。
如今已經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興衰象征的中國恒大周一從香港交易所退市。四年前,該公司首次預警財務困境,並在兩年前尋求破產保護。
背負3000億美元債務的恒大倒下折射出中國房地產行業緩慢而痛苦的崩潰過程。政府政策避免了市場突然崩潰,卻帶來了漫長的衰退周期。
這次房地產低迷雖未帶來像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遭受的那種毀滅性沖擊,但其陰影已籠罩中國經濟長達五年之久,且至今未見盡頭。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上月新房價格創下九個月來最快跌幅,二手房價格也持續下滑。
隨著行業持續低迷,政府已出手幹預,對部分負債房地產公司予以扶持,以防整個行業全面崩潰。作為中國最大的開發商之一,萬科已多次依賴其最大股東——國有企業深圳地鐵——的借款來應對其3658.7億元債務帶來的償付義務。今年,深圳地鐵透過九筆借款向萬科提供了243億元人民幣。萬科周五報告稱,1月至6月上半年虧損119.47億元,同比增加了21%。
北京在2020年出台規定遏制開發商過度借貸,由此引發了一場螺旋式的下行趨勢,將許多房地產企業推到破產邊緣。但政府並未進行全行業紓困,而是采取了放寬購房限制和鼓勵銀行加大放貸力度等措施。
哈佛肯尼迪學院高級研究員安德魯·科利爾表示,其結果是“痛苦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這與2015年前後中國上一輪房地產嚴重低迷時期采取的措施截然不同。當時北京耗資數千億美元,通過現金補償方式鼓勵中小城市居民換購新房。雖然該政策重振了市場,但也引發了由開發商過度負債推動的新一輪建設熱潮。
科利爾指出,中國“對於向房地產市場投入更多資金填補窟窿非常謹慎”,並補充說,“中央政府根本不會去救地產業。”
雖然部分大型開發商仍在嘗試債務重組,眾多較小的開發商已經倒閉。此次低迷更重創了房地產繁榮周期中衍生的各類行業,包括建築、房地產銷售和景觀設計,無數企業與工作崗位遭受沖擊。
本月,香港高等法院下令中型房地產開發商華南城控股清盤,此前一名法官裁定該公司在其重組計劃上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房地產市場持續下滑正值中國經濟的脆弱時刻。貿易戰限制了中國發動其出口引擎的能力,而消費者支出依然疲軟。政府雖然向半導體、機器人和其他科技領域投入資金,但這些投資難以迅速填補房地產萎縮留下的缺口。
房地產行業的重要性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在其鼎盛時期,該行業約占中國經濟總量的30%。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著地方政府財政,眾多中國家庭也將積蓄投入房地產,視其為最穩妥的投資選擇。
近期數據令人憂心:盡管新開工項目大幅放緩,庫存不減反增。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5年前七個月,全國新開工住房面積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20%。據上海市政府背景的財經媒體和研究集團第一財經稱,目前商品房待售面積是歷史平均值的兩倍有余。
今年2月,35歲的維多利亞·於(音)將她與丈夫在中國中部工業城市合肥共同擁有的一套公寓掛牌出售。三年前,他們以約234萬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套房子,並另外花費了56萬元進行裝修和購置家具。他們將這套帶全套家具的房產以接近其最初購買價的價格掛牌。
數十名房地產經紀人和潛在買家表示了興趣,但所有報價都比她的要價至少低15%。當買家提出極低的報價時,她非常憤怒。
“我就覺得怎麼會這個樣子了,有這麼差勁,”她說。
於女士在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做銷售,她最終撤下房源,決定繼續住在這套公寓裡,因為她無法接受超過70萬元的損失。她說,她的錯誤在於相信買房是一項穩健的投資。
房屋中介建議她現在接受較小的損失,因為“以後會更難賣出去”。於女士也認為,合肥這樣的二線城市不像北京或上海那樣是政治和經濟中心,房價永遠不會回升到過去的峰值。
本月,高盛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7月的銷售數據顯示,房地產市場復蘇的一點跡象僅限於一線城市。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